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3日)表示,國內的重複感染通報個案迄今累計有30110例,其中醫師通報在30天內就有635例、占2.1%,考量到醫師在實際臨床研判上認為仍有部分人是在30天內就重複感染,所以指揮中心經專家會議討論後決定放寬修訂「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
孩子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會在學校裡度過,此時孩子開始接觸到許多不同於家庭內的人事物及刺激,並在知識與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成長,更經歷著身心方面的變化,學齡孩童正值發展責任感及探索自我認同的階段,父母親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段奠定未來發展基礎的時刻,也顯出其重要性。
國內防疫措施逐步解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原本他認為各種感染症可能在冬天齊發,沒想到「不用等到冬天,現在秋天的兒童急診已經開始人滿為患…病人和家屬塞滿急診室」。
過了秋分,夜晚變得比白晝長,秋天的涼意也逐漸加重,此時自然界的陽氣漸收,氣候變得乾燥,老年人、小孩及過敏患者,可能都會開始感受到呼吸道不適,中醫認為這時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景物蕭條、空氣乾燥。由於燥是秋季的主氣,這個時節的人體極易受燥邪侵襲而傷肺。
很多民眾染疫痊癒後仍咳嗽胸悶呼吸不順,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建議以中醫依體質調理改善長新冠後遺症。
寶寶在6個月大之前,有來自媽媽的保護力,但出生半年後,母體給予的抗體就會漸漸下降,此時,寶寶就須透過疫苗,提升保護力,以對抗外在的病毒,減少染病的機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38,98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8785例本土個案及19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4例死亡。本土病例數比昨日38157略微升溫,中斷連降紀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病例數比昨天增加1.6%, 但較上週日減少1.4%,另新增223例中重症個案。
新生兒脹氣是育兒的一大難關。其實他們的腸胃功能本就尚未發育完全,不是爸媽沒照顧好的關係~但還是可以從日常照顧中,改變一些習慣,讓寶寶脹氣的機率降低一些!
孩子在外用餐愛搗蛋、愛哭鬧一直是家長們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無法乖乖坐好專心吃飯呢?擁有 26 年輔導經驗的親子教育專家王晴解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家長 3 個當下安撫孩子的方法,讓寶貝出門也能乖乖用餐不吵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今天新增4萬6673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病例,確診個案增中重症107例(中症63例、重症44例),有39人死亡;另境外移入增229例。雖然本土疫情未達最高峰,但今天新增一名3歲男童染疫死亡,確診隔天被發現在家中猝死;另增加6例MIS-C個案,其中有一名4歲女童確診後隔101天現MIS-C症狀,創最長紀錄。
北方冷空氣今(20日)南下,加上東北風增強,各地氣溫略降,尤其北台灣降溫較明顯,西半部日夜溫差較大。今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雨勢較大。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週末前後台灣及巴士海峽附近有「熱帶擾動」或「颱風」活動,25日20時「颱風」的發展機率則為20%,應持續觀察。
國內流行病毒株目前是以BA.5為主。醫師指出,從國外研究分析發現,BA.5病毒的死亡率以小孩、青少年以及壯年人的死亡率是較高的,在青壯年中死亡率增加了30%左右。所幸根據美國研究發現,接種滿2劑加強劑相較於未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重症死亡率14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