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篩劑種類多元,鼻腔、唾液、PCR差異在哪裡?
度過口罩、疫苗之亂,隨著快篩試劑越來越普及,快篩劑成為人人家中的必備品,以鼻腔快篩為例,大人使用時都會覺得些許不舒服,幫孩子快篩的過程,多數爸媽更形容是場人間煉獄。
鼻腔快篩是最常見的快篩方式,近期台灣也進口唾液快篩,可供民眾挑選,而在醫院則是提供PCR採檢。這三種採檢方式有何不同?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為大家整理以下內容:
盧英仁醫師補充說明,無論是鼻腔快篩,或是唾液快篩,這類的抗原快篩都是在症狀出現時,驗到陽性的機會比較高,PCR則是在抗原還沒出現前,或是症狀已得到緩解,依然能檢驗到病毒。而根據疫情指揮中心最新規定指出,經醫師評估確認快篩陽性,原則上不需要再額外經過PCR程序。
另外,0到6歲幼兒可免費領取5劑快篩,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因唾液快篩測試僅能驗到Ct值24以下,因此暫不考慮發放免費的唾液快篩給幼兒使用。
5大爸媽最關心的疫情Q&A
- 2歲以下可以使用家用快篩劑嗎?
A:原則上家用快篩劑不適用2歲以下嬰幼兒,家長領取的免費快篩可以留著自行使用。但如果家長還是希望幫小小孩快篩可以嘗試,但是用鼻腔快篩時,因鼻腔黏膜比較脆弱,需特別留意。如果使用唾液快篩可嘗試用餵藥滴管來吸取孩子的口水測試。若小小孩抗拒檢測,建議家長還是直接找醫師篩檢比較安全。 - 篩檢結果準確度仍有差異,若是出現誤差該怎麼做?
A:盧英仁醫師提到,有3種情況快篩可能出現偽陰性:採檢時才剛被感染,病毒抗原量還沒有多到可偵測到;採檢技術不佳,如採檢方向不對、採檢時間過短或是操作程序錯誤;無症狀感染者已快痊癒才採檢。
建議如果快篩呈陰性,但本身屬於高風險群,像是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對象,或是發燒、咳嗽、鼻塞等症狀持續,還是可以到醫療院所進行PCR確認,或是隔天再做一次快篩。國外研究指出,接受兩次快篩皆為陽性,準確性高達90%以上。 - 隔離7天後快篩,結果從陽轉陰,就不具傳染力了嗎?
A:感染Omicron,病毒量約在確診後3天達到高峰,到第5天後,只有不到半數的病患Ct值小於30,到了第10天之後,呼吸道樣本幾乎就驗不到具有傳染性的病毒了。
盧英仁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研究,大約只有5%的病人,發病7天後仍有傳染力。如果本身有打2至3劑疫苗者,5至7天的病毒量會下降到Ct值30以上,通常第7天時,Ct值大多已高於25,沒打疫苗的則會拖到10天後才沒有傳染力。 - 身旁有已轉陰的確診者,但可能還有輕微咳嗽、流鼻水等症狀,該如何做好自身防護?
A:平時盡量多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可以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隨時清潔。不要用手去摸口鼻眼這些有黏膜的部位,建議跟確診痊癒的家人、朋友分開進餐,也可以用稀釋50倍的漂白水來做環境消毒「1:50(1000ppm)」。 - 發現孩子確診,爸媽該怎麼做?
A:盧英仁醫師提醒,如孩子確診看過醫師後,仍出現以下症狀,就要再次就醫。
1. 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2. 退燒後,活動力仍持續不佳。
3. 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4. 持續嘔吐。
5.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哭泣時眼淚很少。
盧醫師最後建議,5歲以上可以接種新冠疫苗的孩子,最好能盡快接種。另外,雖然肺炎鏈球菌疫苗不能預防新冠肺炎,但小小孩仍要按時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根據統計,台灣有20%的小朋友鼻咽部就帶有肺炎鏈球菌,當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時,肺炎鏈球菌便會趁虛而入引發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