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眾染疫痊癒後仍咳嗽胸悶呼吸不順,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建議以中醫依體質調理改善長新冠後遺症。
寶寶在6個月大之前,有來自媽媽的保護力,但出生半年後,母體給予的抗體就會漸漸下降,此時,寶寶就須透過疫苗,提升保護力,以對抗外在的病毒,減少染病的機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38,98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8785例本土個案及19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4例死亡。本土病例數比昨日38157略微升溫,中斷連降紀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病例數比昨天增加1.6%, 但較上週日減少1.4%,另新增223例中重症個案。
新生兒脹氣是育兒的一大難關。其實他們的腸胃功能本就尚未發育完全,不是爸媽沒照顧好的關係~但還是可以從日常照顧中,改變一些習慣,讓寶寶脹氣的機率降低一些!
孩子在外用餐愛搗蛋、愛哭鬧一直是家長們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無法乖乖坐好專心吃飯呢?擁有 26 年輔導經驗的親子教育專家王晴解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家長 3 個當下安撫孩子的方法,讓寶貝出門也能乖乖用餐不吵鬧。
北方冷空氣今(20日)南下,加上東北風增強,各地氣溫略降,尤其北台灣降溫較明顯,西半部日夜溫差較大。今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雨勢較大。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週末前後台灣及巴士海峽附近有「熱帶擾動」或「颱風」活動,25日20時「颱風」的發展機率則為20%,應持續觀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今天新增4萬6673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病例,確診個案增中重症107例(中症63例、重症44例),有39人死亡;另境外移入增229例。雖然本土疫情未達最高峰,但今天新增一名3歲男童染疫死亡,確診隔天被發現在家中猝死;另增加6例MIS-C個案,其中有一名4歲女童確診後隔101天現MIS-C症狀,創最長紀錄。
除了日常的物資外,還需要準備緊急避難包,當地震發生後,建築物嚴重受損,就需要立即緊急撤離建築物,這時候緊急避難包就可以派上用場,立即取用前往避難場所,及時遠離災害。
國內流行病毒株目前是以BA.5為主。醫師指出,從國外研究分析發現,BA.5病毒的死亡率以小孩、青少年以及壯年人的死亡率是較高的,在青壯年中死亡率增加了30%左右。所幸根據美國研究發現,接種滿2劑加強劑相較於未接種疫苗者可降低重症死亡率14倍左右。
有網友媽向大家尋求意見:「老公天生個性較嚴肅,長得也是面惡心善的那種。因此小孩出生後一年來,一直不太知道該怎麼跟小孩相處.....既拉不下臉裝娃娃音、吸引小孩興趣,但又想跟小孩玩在一起。大家有什麼建議,讓嚴肅的爸爸找到方法跟小孩關係更好一點嗎?」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中心科學家刊登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發現,許多哺乳動物確實有「運輸反應」,讓嬰兒平靜的最好方式,其實是抱著他們走 5 分鐘。
本土Omicron新冠疫情自 2022 年 5 月爆發以來,嬰幼兒及兒童重症的案例便陸續增加,其中又以併發急性腦炎後出現意識不佳、抽搐等症狀特別引發國人關注,更讓父母有如驚弓之鳥。在該波疫情中,三總從一開始收治重症的確診病童身上,即嗅出了不尋常的氣息,加上之後又收治多名重症確診病童,為了找出潛在的致病原因,發揮團隊力量,從確診病童檢體進行基因定序研究,果然有重大發現。